2008-12-01

學期成績計算方式

平時成績計算方式
說明:平時成績計算,依學校段考時程,分為三個階段,不以各類成績之學期平均為計算方式;目的在確保學生付出努力所進步的空間、並鼓勵學生努力向上,以利學生確實檢討每個階段的學習狀況並改進。這是鼓勵並保障學生的成績計算法,也讓學生了解努力就有機會改變自己的表現。

一、 小考卷30%
二、 練習卷15%
三、 注釋15%
四、 習作15%
五、 作文20%
六、 學習態度(準時繳交作業、確實完成作業、上課情況、求知狀態、團對合作、禮節)5%
七、 第一次:(一~六) × 25%
第二次:(一~六) × 35%
第三次:(一~六) × 40%
八、 學期平時成績:
﹛【 (一~六) × 25%】+【 (一~六) × 35%】+【 (一~六) × 45%】﹜×學校規訂比率
九、 學期總成績
學校所規訂三次段考成績比率和 + 第八項成績 = 學期總成績
十、 祝大家順利!

借代--年齡

1.彌月:滿一月
2.黃口:喻幼兒
3.襁褓(抱):喻幼少之時
4.周晬:一周歲
5.垂髫:童年(古代兒童沒有戴帽子,頭髮下垂的樣子)
6.總角/總髮:童年(指兒童的頭髮攏束起來的樣子)
7.舞勺之年:十三歲(出《禮記》,孩子長至十三歲學習勺舞,故以舞勺代年齡,十三歲)
8.荳蔻年華:指女孩十三、四歲的年紀(荳蔻於初夏時開花,花含苞未開時樣態豐滿,故以此形態、樣貌來象徵少
女)
9.及筓(ㄐㄧ):女子十五歲(及筓是指女子在許嫁之後,將頭髮用簪盤起,以舉行女性成年禮.笄禮,是中國漢民
族女性的成年禮。笄禮作為女性的成人禮,象男性的冠禮一樣,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,在舉
禮的程序等問題上大體和冠禮相同。
出《禮記·曲禮》:「子許嫁,笄而字。」女子是在許嫁之後舉行笄禮、取表字。《禮記·雜
記》:「女子十有五年許嫁,笄而字。」因依此,許嫁的年齡是十五歲。如果女子遲遲沒有許
嫁,則可以變通處理,《禮記·內則》鄭玄注:「其未許嫁,二十則笄。」笄禮的儀節,文獻沒
有記載,《通典·女笄》只說,「笄女禮猶冠男也,使主婦、女賓執其禮。」 學者大多也認為
應當與冠禮相似。)
筓:笄為一種飾件,用來固定髮髻,是根細長钎子,一頭銳,一頭鈍,鈍的一頭有突出的裝飾,
稱為首部。笄是髮簪家族的鼻祖。笄的首部簡單樸素。後來的簪、釵等皆是在笄的基礎上發展
而來。加「笄」(又叫「及笄」),成為了漢民族女性成人之禮的禮儀之名。

10.待字閨中:指女子未出嫁(女子許嫁稱字人,還沒出嫁叫待字)
11.摽梅之年:摽梅,指梅子成熟後落下來;比喻女子成熟,已到了出嫁的年齡。出《詩經‧召南‧摽有梅》:「摽
有梅,其實七兮。求我庶士,迨其吉兮。」
12.束髮之年:男子十五歲(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,因以「束髮」為成童的代稱,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。)
13.志學之年:十五歲(《論語.為政》:子曰:「吾十有五志於學」;「有」音ㄧㄡˋ,加的意思)
14.二八年華/二八佳人:指女子十六歲
15.破瓜之年:通常指女子十六歲.另外也有指男子六十四歲的說法,如呂嚴〈贈張泊〉:「功成當在破瓜年」
16.瓜字初分:也指女子十六歲
17.碧玉年華:指女子十六歲
18.弱冠:男子二十歲
19.花信年華:指女子二十四歲
20.而立之年:男子三十歲
21.壯室之年:男子三十歲
22.不惑之年:男子四十歲
23.強仕之年:男子四十歲
24.知命之年:男子五十歲
25.艾服之年:男子五十歲
26.耳順之年:男子六十歲
27.杖鄉之年:男子六十歲
28.花甲之年:男子六十歲
29.古稀之年:男子七十歲
30.致事(仕)之年:男子七十歲
31.老而傳::男子七十歲
32.傳家之年::男子七十歲
33.從心所欲,不踰(ㄩˊ)矩::男子七十歲
34.懸車之年::男子七十歲
35.喜壽:七十七歲
36.傘壽:八十歲
37.杖朝高年:男子八十歲
38.米壽:八十八歲
39.耄(ㄇㄠˋ)耋(ㄉㄧㄝˊ)之年:男子八、九十歲
40.凍黎:男子九十歲
41.期頤(ㄧˊ):男子百歲
42.遐(ㄒㄧㄚˊ)齡:男子百歲
43.茶壽:一百零八歲
44.旬(ㄒㄩㄣˊ)日:十天
45.一秩:十年
46.一世:三十年
47.春秋:一年
48.一稔(ㄖㄣˇ):一年
49.一世紀:一百年
50.一甲子:六十年(歲)
51.春秋鼎盛:四十歲
52.八秩(ㄓˋ )晉三:八十三歲
53.「馬齒」徒長:年齡
54.桑榆(ㄩˊ):老年

第二次段考作文的寫作要求

一、一定要有四個段落,四個段落的內容關係為"起承轉合"
二、猜題
(一)校慶
(二)人物:可參考之課文有蕭蕭〈憨孫咧,好去睡了!〉,胡適〈我的母親〉(原文,課文屬截錄,為〈母親的教誨〉)
(三)一件事的啟示:建議大量運用舉例,可參考之課文有王溢嘉〈音樂家與職籃巨星〉,宋晶宜〈雅量〉,劉墉〈做硯與做人〉
三、文章寫作法
(第一段)運用各種感官摹寫起始[起]
(第二段)事件[承]
(第三段)對事件的體悟、感受與經驗[轉]
(第四段)化個人經驗為普遍性經驗,以引起共鳴[合]
p.s.時間與空間的運用